1.拉丝模的种类

常见的拉丝模具种类可分为以下几种

1.单动拉伸模

1.1普通薄板冲压单动拉伸模

1.2 高压板及厚板冲压单动拉伸模

1.3普通薄板冲压单动拉伸模(含落料)

2.双动拉伸模

3.小零件拉深模(钢板模)

2.拉深模的设计方法

1.普通薄板冲压单动拉伸模设计方法

1.1 范围

本标准适用于普通薄板拉拔模及其他类型拉拔模的通用零件

1.2 平衡垫的设置

1.2.1平​​衡垫的作用:用来保持和调整模具与压边圈之间的下压力

1.2.2 设置原则

a.通常设置在模面末端,保证垫块安装面距离模面边缘至少10MM,防止加工时过切

b.两焊盘之间的距离一般为280-400MM,不要太远,也不要太近

c.垫块中心应位于模具表面的延长线上,垫块上下表面下必须设置加强筋

d.垫片通常安装在下模上;小型模具通常采用¢60垫片,大中型模具采用¢70-¢80垫片,其他情况根据客户要求设定

垫块具体设置及安装方法如图1所示

1.3 顶出器位置的选择

1.3.1顶杆的作用:提供向下的压力源

1.3.2选择顶杆的原则:程序中心、机床中心、模具中心尽量重合。

编程中心——数字模型旋转、模具设计和加工的参考点

机械中心- *** 中心

模具中心——模具形状的几何中心

1.3.3如果程序中心与机械中心偏差过大,会造成压力机严重的偏载,从而影响压力机的精度。

工作部件和模具之间的间隙,

针对模具三个中心不重合的情况,做出如下规定:

程序中心与机械中心更大偏移通常不大于75MM

机床中心与模具中心更大偏移量通常不大于50MM

程序中心与机械中心更大偏移通常不大于25MM

(若程序中心与模具中心重合则按50MM计算)

1.3.4 选择机器顶杆的平衡问题

为了保证机器的稳定性,顶出器应相对于机器中心对称选择,若非对称,应以机器中心为对称线选择。

如图2-1所示,粗黑线为分模线,黑点为选中的顶杆,此时左右两边的顶杆不对称(左侧选中5排,右侧选中6排),所以要进行追加选择,追加选择结果如图所示。

2-2;在后续的模具组装过程中,也可以使用推杆。如果使用推杆,还应

这里不详细描述对称选择。

1.4压板行程及顶杆长度的确定

1.4.1压板行程的确定方法:板材拉伸成型后贴在模芯上,利用压力机推杆将压板向上顶起,使贴在模芯上的制品脱模,压力机向上顶起的距离即为压板行程,可根据板材拉伸后的长度确定行程。

产品形状直接在3D软件中确定,如下所示:

将压板向上移动一段距离ST,保证冲压前的毛坯材料距离模仁更高点至少有10mm。此时的ST即为压板的行程,如图3所示。

1.4.2顶杆高度应根据压力机的顶杆行程和压板行程确定,设定时应注意:

a. 压力机的顶出行程至少应为20mm。

b.顶杆长度至少缩短10MM

推杆长腿长度H应满足:PAD(ST)+A≦按(ST)-20,根据A计算H,如图4

顶杆长脚与下模座长脚的设置如图4所示。

计算H时:若H≤2D,顶销长度形式按图5-1设定

若H>2D,顶销长脚形状按图5-2设置

1.5 定位工具设置

1.5.1定位工装在板材入模时起粗略引导作用

1.5.2定位对刀要求:

a.上模相应退刀孔处若有加强筋,应远离加强筋排列。

b.定位器导向部分边界处(由模面边界向内)区域需粗加工(▽)

c.通常面板形状比较平整时定位治具高度为75MM,形状较深时可增加到125MM。

或其他尺寸,其余均按照客户要求

d.考虑上模强度出气孔,上模的间隙孔应设计得尽可能小

e.具体设计尺寸请严格按照图6进行;A、B、C、D的数值规定如下:

答:2~3MM,

B:3~5毫米,

C:0.1~0.3MM(图纸上未注明),

外径:20~30毫米

f.感应定位器的设置方法除图7中特殊标记外,其他方法如下;注意感应定位器需要接线,所以压边圈周围需要有完全贯通的接线孔,接线孔直径为40-50MM

1. 6CH孔设置方法

1.5.1 全流程试模使用的参考孔

1.5.2 CH孔尽量设置在平面上(更大倾斜度不宜超过5°)

1.5.3 CH孔的位置和尺寸以D/L图为依据。

1. 5. 4按图8设置CH孔结构图;

1.5.4.1

D为图中CH孔尺寸,通常为8-10MM,L至少应为D*2,冲头通常用定位销代替,无需购买,当:

D=8 L=25 定位销长度25+5=30

D=10 L=25 定位销长度25+5=30

1.5.4.2模芯上的模孔尺寸的设置方法与模钮间隙相同。

1.7 如何表示结束标记

1.6.1 标记的目的是检查板材是否被正确拉伸。

1.6.2 设置要求

a.一般设置在平面区域、废弃区域,不要设置在物料移动区域。

b.安装数量及位置应符合D/L图纸要求。

c.底部标记也可根据客户指定用零件编号标记或特殊标记(如L、R标记或供应商标记等)代替。

d.设定时考虑板材底座为上模还是下模,并按图9设定底部标记的安装孔深度。

e.在倾斜面上设置时,原则上工艺部应制作平台放置底部标记(如图10-1所示)

若无生产平台,则按图10-2设置底部标记

f.对于上模带有镶件的拉丝模,注意不要将其设置在镶件拼接线上。

1.8 顶针排列

1.8.1 顶杆的作用是防止板料在模具中卡住,并便于脱料。

1.8.2设置要求:

a.压板需要设置,一般设置在四脚边缘处(设置前注意检查拉伸后边界的位置)

b.上模通常尽可能设置在分型线以内且平整的表面上,并均匀排列。

c.常用规格为-30

1.9 排气孔

1.9.1为了保护模具及方便开合模,通常在模具表面的R角处钻孔,用于排气。

1.9.2设置要求:

a.原则上设置在凸模凹角处及最终成型墩死区处,保证每200×200mm处有一个。

b. 外套φ4-φ6、内套φ6-φ8

c.上模排气孔设置时应考虑防尘,应加装聚乙烯排气管或在排气孔上方加盖板;

d.盖上盖时结构如图11所示

e.外板件上的定位工装孔位也需加盖板。

1.10 安全防护装置的设置

1.10.1功能:保护冲压操作人员及模具零件不受损坏

1.10.2 设置注意事项:

a.通常只设置模具的前后两侧,左右两侧预留

b.安装面尺寸为50*50*10,其表面无需加工

c.压板升起时,安全护板与压板的重叠部分至少应为20mm。

d.安装时注意不要影响U槽的锁紧,具体操作请参见图12。

1.11 穿刺刀的设置

1.11.1当板料流量不足时,穿孔刀将板料撕开,以补充其流量。

1.11.2 穿刺的面积和形状应根据D/L图确定。

1.11.3穿孔刀通常安装在上模上,但也可安装在下模上,根据具体情况。

1.11.4 常见的穿刺形式有两种,如图13所示。其中,最常用的是2型。

1.12 压板强度检查

—— H≥(0.12-0.15)×L+h

——h为工件更大拉深深度

—— 最小高度=150毫米

—— 宽≥(0.75-0.8) ×高

最小宽度=130mm

1.本标准规定了加工模具端面时,防止机床发生干涉应采取的事项。

2.加工模具端部时,为防止因机床与座面或模具导轨之间发生干涉而损坏机床或刀具,应注意以下几点:

尺寸。

3. 结构

1)模面端面与平衡块座面

2)模具面端面与模具导向滑动面

1.本标准规定了压边圈的设置方法。

2、由于压边圈容易强度不足,因此设计时应考虑整个压边圈的刚度。

※ 如果压边圈没有刚性,在T/O时模具会发生弯曲,导致拉伸性能不良和产品质量下降。因此,压边圈应具有更大的强度。

3. 结构

1)模具表面的设定

模具表面设置尺寸比D/L图所示的毛坯尺寸一侧大10mm。

2)轮廓槽

轮廓面的槽量基本为10mm,但是为了保证在预计改变冲头轮廓时有修正余地,轮廓面的槽量为20mm。

3)压边圈最小宽度

压边圈的最小宽度为150mm。

4)结构示例

(1)双动拉伸模

(2)单动拉伸模

5) 在双动模具中,由于模具表面宽度较小,

规格的凹槽导致强度不足,此种情况下轮廓加工面最小5mm,更大200mm,加强筋厚度取更大极限,保证强度。

※备注:零件、外部零件

6)设置翻边面时,翻边面应至少低于模具表面15mm。

8)最小截面尺寸

(1)双动模具

注意:与外滑块或外立管的接触量

原则上,机器前后方向至少应有150mm,左右方向至少应有50mm。

OGI与用户的接触量均应满足上述条件

(2)单动模具

9)观察孔(铸造孔)的设置

为了确认冲头的工作情况,在小件上设置一个直径大于60的铸孔,在大件上至少设置2个直径大于60的铸孔。设置位置在机器的前后两侧,操作人员可以直接看到。但铸孔一般不作为观察孔,而是作为排气孔。因此,为防止空气变形,提高排气效率,冲头和压边圈铸孔位置全部在平面上(保证最短路径),在所有加强筋上都设置铸孔。(滑块除外)

10)压边圈加强筋间距约250~300mm,标准为300mm。(注意强度不够)

1.本标准规定了安全手柄的安装标准。

2. 目的

设有安全手柄,防止双动拉伸模的冲头离开楔块时脱落。

3. 设定基线

1)凸部设置在凸模上,压边圈使用基准面(底面)。但如果无法保证安装柄之间的间隙,则将压边圈底面向下设置。

2)冲头落下时,在压边圈缺口处设有安全手柄,保证耐磨板不发生干涉,耐磨板与压边圈缺口之间的间隙为(安全手柄间隙+20(min))。

3)安全把手之间的间隙原则上为50mm。(参考设计或冲床规格)

4)考虑到重心,至少设置2个位置。(对于中型和大型部件,设置4个位置)

5)压边冒口与安全手柄之间的间隙应至少为50mm。

6)安全手柄详细尺寸如下图所示。

1.本标准规定了拉伸冲床旋转吊架的设置方法。

2. 目的

拉丝模冲头的冲头中心与钩位平衡性较差,旋转时如果冲头突然旋转,线材有脱落的可能,因此为安全起见,设置旋转辅助吊架。

3. 设置

1)拉伸凸模旋转的重量平衡性很差,所以在所有拉伸凸模上都设置了旋转阀、丝钩、连接螺栓等辅助工具来辅助旋转。

公司内部制作模具时首先要用到的是连接螺栓。

2)螺钉部分加工为自攻螺钉。

3)使用的更大螺丝直径为M48。

4)充分考虑冲床的重心位置来确定旋转辅助工具的安装位置。

5)将高度设置为靠近轮廓表面的位置。

4. 设置结构

1)如何设置销式挂钩

2) 铸造钩(螺旋钩)的安装方法

1.本标准规定了拉丝模排气孔(进、排气孔)的设置方法。

2. 目的

1)在拉伸过程中,凸模和凹模定位,使板料在成形的同时下降直至下止点。此时,如果凸模和材料之间有空气,则板料不能按形状成形。(发生变形)另外,凸模从下止点上升,板料贴在凸模上一起上升,因此板料变形。为了防止这两种变形,在凸模表面上设置一个很小的孔。当凸模从定位板和加工板的下止点上升时,空气从孔中排出,从而防止板料变形。此孔称为排气孔。材料和凹模之间也一样。加工速度越快,这种现象越明显。

3. 设定基准

1)排气孔设置在凸模形状的凹部,对产品无影响(因为与凸部相匹配)。

但对于产品曲率较大的部位,如屋顶等,如果在冲头外形上设置排气孔,则可能会在产品上留下孔痕,所以尽量不要在冲头外形上设置排气孔,此时应在冲头轮廓上设置用于排气的缺口。

2)设置排气孔处未设置加强筋。

当需要设置加强筋时,在加强筋的某些位置铸有孔。

3) 当形状坡度较大时,应在表面钻孔。

4)外板零件的杂物可能会落入排气孔内,造成间隙(变形)。因此,为了防止杂物的侵入,在上模形状内部的加强筋上安装尼龙管(排气管)或铜管,或在上模侧安装挡板(SPC t=2.3)。(内部工装优先采用挡板结构)

5)外板部件孔径为φ4,内板部件孔径为φ6。

内板部位对成型无影响的沟槽,宜采用浇注孔排气。(减少工期)

6)模具图纸上显示了主段冲头和模具上的排气孔。孔的数量由制造部门确定,因此无需额外说明。

交货表表明了使用的是尼龙管还是铜管。

冲头进行电镀时,采用铜管,其它情况则采用尼龙管。

7)很多情况下,在凸模轮廓及支撑部位周围设置有加强筋。因此,在加工排气孔时,如果有加强筋,钻孔会比较困难。因此,考虑到加工性,应在某些加强筋上设置铸孔。

7)排气孔约占凸模面积的2-4%。即在凸模和压边圈上设置相同的铸造孔。(压边圈上的铸造孔占凸模面积的3%以上。)

压边圈上的铸造孔必须大于冲头面积的3%。(标准)

但有关设置的详细信息,请参阅生产技术经理的指示。

9. 结构

1)板型

2)管状

10、HOOD、ROOF等产品曲率较大的拉伸模,如果在凸模上设置排气孔,可能会在产品上留下孔痕,容易造成空气变形。因此,为了保证排气通道,一般在凸模轮廓上设置凹槽。但有时用户指定结构,因此在设置排气孔时,应根据生产技术负责人的指示执行。

· 设置示例·

1.本标准规定了单动拉伸模缓冲行程的确定方法。

2. 如何确定行程

1)S/A拉伸模的缓冲行程是根据产品距离模面的高度(产品的拉伸深度)来决定的。

※ 压边圈在缓冲上升状态下固定时,应确保毛坯不接触凸模形状的高度。在与凸模接触的状态下成形外板零件时,薄板的表面质量可能会变差(产生皱纹)。

2)压边圈的缓冲行程,由指向缓冲上升状态一侧的箭头,从凹模面看不到凸模形状的量(更大值)+5~10决定。压边圈的凹模面,由下死点状态决定。这是不接触凸模形状的高度。(不限于凸模形状的更高部分,因此请谨慎确定行程。)

注:所有外覆盖件均不与毛坯接触。另外,有较深部位的内覆盖件有时在结构上存在部分接触。

(按照负责人指示)

3)滑块向下的压力W0从上止点开始缓慢增大,在下止点以前压力更大。也就是说,距离下止点越远,向下的压力越小。

注意输出量与缓冲压力的平衡,拉深模外滑板上的压力应大于缓冲压力。

(活动波形因冲床而异,因此请参阅冲床规格表进行确认。)

因此当缓冲压力开始下降时,缓冲压力C0小于外滑块向下的压力W0(缓冲压力越大,冲压力下降得越小)。

注意:如果缓冲行程增加,外连杆的负载也会增加。因此,应将缓冲行程控制在较小的范围内。

↓↓↓↓↓↓ (标题) ↓↓↓↓↓↓↓↓↓

如果您对本文有任何疑问或疑虑,欢迎在下面的评论部分中讨论!

想要系统学习模具设计技术的话,可以关注小编哦!私信:社区

加入编辑创建的讨论群聊。注意:编辑建议

管理员将会赠送您相应的免费学习教程资料!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作者:admin,转载或复制请以超链接形式并注明出处天心神途传奇手游发布网

原文地址:《出气孔 汽车覆盖件冲压模具设计标准规范》发布于:2024-05-30

发表评论

表情:
验证码
评论列表 (暂无评论,11人围观)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