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解历史的朋友都知道,我国自古以来气温就是冷暖交替,有冷期也有暖期。我国有着几千年的古代历史,但是古代人力有限。几千年的古代历史也是中华民族与自然环境斗争的历史。在古代,没有暖气,没有空调。如何在寒冬里生存,这就需要保暖了。古代保暖的方法很多,一点不比今天少。现在我们就来看看古人冬天是怎么保暖的吧。

1. 古代寒冷时期

中国古代有过四次寒冷时期,之一次是西周时期(公元前1000-850年)。一种观点认为,河南之所以简称为“豫”,是因为河南原产大象(这个说法有争议,暂不讨论),大象见天寒而南迁。另外,《孟子》中“豹犀象皆避”的记载也证明周朝气温确实下降了。

第二次是魏晋南北朝时期,五胡入侵中国,正是因为北方气候寒冷,五胡才向内地迁徙。第三次是南宋时期,《宋史全书》记载公元1258年1月13日西湖结冰。虽然1930年和1977年都有西湖结冰的记载,但当时西湖的水已经结得很结实,人们可以在上面行走。因此竺可桢先生把南宋的气候命名为第三次“寒冷期”(这一时期的具体表现还有公元1111年太湖结冰、洞庭山全株橘子结冰、1000-1200年苏州运河频繁结冰等),可见当时气温有多么低。第四次是明清时期的寒冷期。 明朝灭亡的原因之一,被认为是明朝赶上了小冰期,北方游牧民族生存压力极大,所以频繁向南迁徙。

不管是不是寒冷季节,即便是正常年份,隆冬的气温也是低到普通人难以忍受的,那么古人是如何保暖的呢?古人保暖的方法有很多,从中可以看出社会地位和财富的区分。

2. 暖房与古代取暖“防火墙”

即便是冬天,室内有暖气的时候,不知道大家有没有这样的感觉,温度计上显示的温度一样,但大房间总感觉比小房间冷。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说,大空间给人空旷感,小空间则让人感觉温暖;从科学的角度来说,小空间比较封闭,可以减少空气流动,减少热量的散发。追溯到古代,这种小房间保暖的规律依然适用。

古代富裕的贵族有钱,可以为所欲为,所以会在有暖气的房间里采取一些奢侈的措施来取暖。

首先,大房间内有一个小房间。

众所周知,皇宫空间宽敞,房间众多,房屋高大,不易积热,所以必须使用专门的暖房。汉代曾将胡椒与泥土混合制成涂墙材料,涂在房间的墙壁上,再在墙壁上挂上毛毯等动物毛皮纺织品,最终形成保温层;门口设层层屏风;用鹅毛做成窗帘;在床上、地上铺上毛毯;在地上点上炉子,这样外面的风就难以吹进房间,房间的热气也难以散去。这种方法并非皇家专属,有钱人都可以任意使用。《世说新语》中,西晋首富石崇为了炫耀自己的财富,也曾“以胡椒为泥涂满房间”。其实,这不仅仅是石崇炫耀财富的方法,当时的人相信胡椒涂墙可以保暖。

文人虽然不能住得像皇宫那么豪华,但有条件的话还是可以建一个暖房的。南宋元照的《火房》诗中有这样一句:“炉边围着方七尺的坚固炉子……虽省炭少,却烧得久。”这些句子是摘录,但大致描述了暖房的效果。一般文人在家中摆放一个火炉,在火炉周围设置一小块空间,作为暖房。此外,宋代也有类似蚊帐的纸帐,但与夏天通风降温的蚊帐不同,冬天用的纸帐是为了保暖、不透气,就像古装剧中豪门人家床边搭的帐篷,不过纸帐是用厚纸做成的,三面封着。 双层床只有一侧有可以卷起的纸门和纸帘,达到了让狭小空间保持温暖的目的。

二、古代取暖方式——火墙。

古人虽然技术落后,但非常聪明,为了提高房间的温度,还采用了建造空心墙的方法来提高温度。皇宫里有些宫墙会做成空心夹层墙,俗称“火墙”。火墙下面挖有“火道”,火道的出火口一般在宫殿外的走廊檐下,火道是封闭的,没有任何通风口,烟道出口在宫殿基座下。这样,当在火道处点火时,热空气就会在火墙下的火道中流动。在火道中流动时,一部分热空气会上升,使火墙具有一定的温度,类似于原始的取暖器(当然没有水)。这样,原本冰冷的墙面就变成了向外辐射热量的“暖气”,形成了另一种温暖的房间。

3. 生火

除了缩小空间,古代比较常见的取暖方式就是生火。上至帝王将相,下至平民百姓,都用生火取暖来抵御寒冷的冬天。这是最基本的取暖方式。不过,火的种类很多,有地炉、手炉、香炉、脚炉、炉灰火床等等。

地炉,是在地上挖一个坑,用来取暖。欧阳修在湖北任职期间,就建造了地炉。欧阳修在诗中写道:“霜降,万工停止,居民皆入室,封门避寒,点火取暖。大小不足十丈,宽窄刚好容膝。”欧阳修的地炉,是在室内挖一个坑,四周用砖砌成。如果地炉正对着房屋的房梁,还可以在房梁上吊一根绳子,绳子上有一个钩子。钩子可以用来挂水壶烧水,也可以用来提下放在火上的锅盖。这种地炉在《水浒传》中很常见,如林教头的《风雪山寺》中,“屋后有一堆炭,取几块,在地炉里烧。”用地炉取暖、烧烤、热酒,真是太舒服了!

暖炉的缩小版是暖手炉。暖手炉更大的优点是便于携带。暖手炉内装有炭火或暖灰,带护罩,既可暖手,又可套在袖中,一般用铜制成。袁枚《随园食单》中记载的“瓦煲肉”,就是“上置暖手炉,其法与前同”。这里的“与前同”,是指清代以前的吃法。因为冬天漫长,实在没什么事可做,古人充分利用炉灶的剩余价值,发明了美食,把肉放在瓦煲里,放在火上慢慢炖,用炭火煨上一天,多有滋味啊!袁枚所说的“瓦煲肉”,就是用暖手炉炖肉。 因为暖手宝较小,所以陶罐的容量不会太大,但至少可以在隆冬时节在外面喝到热腾腾的肉汤啦!

香炉是一种用陶器或铜器烧火的便携式室内取暖器具,与现代的火炉或炭火盆比较类似,白居易称之为“别春炉”,白诗云:“春来暖室,暖炉热闹渐淡。晚风犹寒,留夜火看。”这种炉子的原型,可以追溯到春秋时期的《辽鲁》,是最普遍、更流行的取火器具。

暖脚器是一种原始的热水瓶,但一般都是用铜制成,呈扁扁的瓶子,里面盛着热水。从名字就可以看出,它是用来暖脚的,可以放在被子里。苏轼曾送朋友一个暖脚器,“我送他一个暖脚铜罐,每天晚上灌满热水,塞住罐口,用单被裹住,可以暖到天亮。”暖脚器和“热水袋(铜壶)”或暖手热水袋完全一样,如果你不介意先暖脚再暖手的话,两者可以同时使用。

炉灰是贫苦人家的取暖方法之一。贫苦人家不像富人家那么讲究细致,只要能保暖就行。炉灰是一种炭火盆,一般是用泥土做成的,要和真正的炉灰区别开来。但从名字上看,它的热源是真正的炉灰。做饭后的灰就放在泥盆里。做饭后的灰不浪费,就拿出来放进泥盆里,供人取暖。这种用做饭后的炉灰取暖的方法,逐渐演变成炕。今天北方农村还有炕,炕上有火道连接灶台,供做饭用。冬天,多数人做饭烧火,余热留在灶室内,通过火道把炕床暖和起来,给冬夜里孤单的人带来一丝温暖。

4.防寒保暖设备

除了外在装备,冬季保暖更重要的办法就是保存体温。如何保存体温呢?还是要“充实”自己。元明以前出气孔,棉花并不普遍,但为了应对严寒和腊月,古人还发明了帽子、手套、厚衣、厚裤。可谓是万物有灵,唯独不是棉花。普通人用葛、麻,富人用丝、动物皮毛(羊毛、貂、狐狸毛),如苏轼的“锦帽貂裘”。到了明代,棉布开始普及,普通百姓都用得起。棉衣的真正普及,减少了普通百姓冻伤、劳累之苦。

温世钧说道:

古代没有暖气,没有空调,古人取暖的方法很多,热源种类繁多,贫富不同导致取暖器具种类也不同,包括取暖的材料也不同。普通百姓用的是柴火,教科书上说汉代就已经用煤作为燃料,宋代也明确记载了普通百姓用煤取暖。但是普通百姓用的煤没有经过提炼,和宫廷用的煤肯定不一样。《琅琊榜》虽然是杜撰,但里面提到动物金炭、银炭,据说是宫廷专用的炭火,不但没有烟灰,还有松香味。当然,历史上宫廷用的煤可能没有那么神奇,但宫廷用的取暖材料肯定和普通百姓不一样。虽然古代人分阶级,但古今中外取暖的原理无非就是两点:靠热源取暖、穿厚衣服保存体温。 从这个角度来说,人类在寒冷面前确实是平等的。

参考

1.周华成,《古人如何取暖》,《杭州周刊》2018年2月

2.艾星君,《古人如何取暖?》,《新农村》2016年1月

3.《古人冬天怎么取暖?》,《文史天地》,2018年3月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作者:admin,转载或复制请以超链接形式并注明出处天心神途传奇手游发布网

原文地址:《出气孔 古时候的冬天很难熬吗?古人用各种方法取暖,包括暖手暖脚、暖房间。》发布于:2024-05-30

发表评论

表情:
验证码
评论列表 (暂无评论,14人围观)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