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适和鲁迅因为一只猴子而陷入困境。
作为新文化运动的领袖人物,胡适和鲁迅曾有过一段思想上的“蜜月期”。 借助白话文写作的新潮流,两人分别在《尝试集》和《呐喊》中诠释了类似的儒家观念和西方人文艺术思想。 但自从胡适宣布重回古文研究后,两人就闹翻了。 喜欢与人“斗”的鲁迅认为胡适的行为是历史的倒退,因此不时在文章中口头和书面批评他。 胡适很少对此提出异议。 直到鲁迅开始研究“神猴”的原型,两人才再次在学术争论中来来 *** 。
1923年,鲁迅在《中国小说简史》中指出,这只猴子的原型很可能就是《山海经》中记载的怀窝水神吴支奇。 同年,胡适认为该猴子并非“国产”,而是从印度进口的哈努曼猴。 至于鲁迅所认可的无支奇形象,可能就是演化至今的“猴子”的原型。 首先,要讲根本原因,就得靠“外部解释”。
两人的争论,竟然引起了学界近百年的争吵。 什么样的猴子能引发百年争论?
没错,就是四大名著《西游记》中的孙悟空。
▲《西游记》六岁版孙悟空。来源:影视剧照
作为中国更受欢迎的猴神,《西游记》中的孙悟空从出现的那一刻起就给人留下了非凡的印象。
东胜神州花果山灵石诞生的石猴,在众猴的拥护下,傲然占领花果山,成为番王三百五十年。 后来,为了寻求长生不老的神通,他踏遍千山万水,到西牛河州三星洞拜祖师须菩提为师。 习得地地七十二变、筋斗云绝活,被赐名孙悟空。
此后,刚刚获得神通的孙悟空先是在龙宫闹腾,取得了如意金箍棒,又深入地府取走了生死簿。 几经周折,他不但毫发无伤,还长出了一双火眼金睛,逼得玉皇大帝封他为孙悟空。 直到他与如来打赌输了,才被无情的压在了五指山下。 五百年后,他遇见了唐僧,并前往西方取经。 他一路护送他,确保他能得到正确的结果。
▲孙悟空被压在五指山。来源:影视剧照
可以说,在吴承恩的设定下,孙悟空在西游神话世界里几乎可以上天入地,无所不能。
无独有偶,《山海经》中记载的水妖“五指气”,最早诞生于豫南桐柏山的花果山。 他生为神猴,娶龙女为妻,在洪泽湖建立龙宫。 ,自称水神。 吴支奇能言善辩,知道天下各水系的地势高低、水深。 他的样子也像一只猿猴,鼻子紧缩,额头高高,青身白头,金眼雪齿。 他的身手迅捷有力,无论是战斗、跳跃还是快跑,只要一动,就能瞬间穿越数十万里之外,不留痕迹。
作为古代的黄淮水妖,无支奇也阻碍大禹治水。
相传,大禹曾三次巡视淮河源头的桐柏山区,治理黄淮两河的洪水。 每次大禹一行来到桐柏山,无支奇都会掀起阵阵妖风,电闪雷鸣,岩石哀鸣。 消息灵通的大禹知道这肯定是吴支奇的麻烦,于是召集随行神明和部落首领商议对策,并命手下将领奎、龙首与吴支奇作战。 但由于惧怕无支骑的强大,部落首领面对战事胆怯,不愿出力。 大禹派出的镇魔神军,大都被击败。 直到吴支奇遇到了神将庚辰,才不惜一切代价大败,被大禹和庚辰联手俘虏。
考虑到黄淮水灾大部分是吴支奇造成的,大禹在吴支奇的脖子上套上一条大铁链,在他的鼻子上套上铜环,护送他到了君山脚下。 水顺入海,天下太平。
大禹擒妖之奇的故事,后来成为“大禹锁焦”传说的一个版本。 据此故事记载,宋代著名宰相李昉等人编纂《太平广记》时,特意引用了唐代小说《戎木聊天》,为虞王索吾支骑续写了神话传说:
”永泰滁州刺史李唐问渔民,见龟山下水里有一大铁锁,便人牛拖出,忽风浪骤起,有一头猿形巨兽,高约五丈,头颅雪白,雪牙金爪,冲上岸,双目圆睁,如闪电,望着众人,准备发怒。围观的人吓得四散奔逃,野兽慢慢牵着铁链,把牛拖进水里,却再也没有回来。”
据史料记载,吴承恩“敏感,聪明,博览群书”。 在写《西游记》之前,他曾长期在淮安、南京等地求学,谋求官职。 以吴承恩的性格和学识,他极有可能读过《太平广记》。
但知道和参考不一定是同一件事。 吴承恩真的如鲁迅怀疑的那样,参照吴支奇的形象塑造了猴猴孙悟空吗?
《看得停不下来的中国史》(2023版)现已上市
每个人都是时代的镜子,新书特价,欢迎购买
虽然吴承恩笔下的孙悟空和无支奇都是叛逆不听话的猿猴,但不同的是,孙悟空被镇压在五指山下,只是为了等待唐僧西天取经,这才是故事的开始; 而无支奇则被关在龟山下,被驯化的过程已经完全消失了。 相反,他利用自己的权力作恶,在人民中树立正面形象。
自从无支旗被镇压后,人们开始在淮河中上游的无支旗神话中同情其困境。 当地民间神话称,无支奇是化龙的孝子,他作恶只是为了尽快解除身上的封印,早日回家。 这种说法常见于桐柏县民间神话,如《蛟龙探母》、《淮河源流》等,或称为“好蛟好龙”,如《乌龙乌龙》等。信阳地区流传的《乌龙与乌龙集》、《龙蛋》等。在淮河中下游地区,人们常常崇拜吴支奇的力量,称他为“水猿大圣”、“水母”或“水母女王”。
到了元代,淮河流域人民对无支骑的信仰达到了历史的 *** 。 剧作家杨娜在其成名剧《西游记》中,通过孙兴哲自述的家庭背景,首次介绍了骊山妈妈、孙兴哲、吴支奇之间的兄妹关系。 这进一步证明了无支奇的绝对神通。
▲关于吴志奇形象的猜想。来源:网络
可见,通过元剧和民间神话的渲染,吴支旗的“女性化”形象早已深入淮河流域人民心中。 即使淮安人吴承恩在创作孙悟空时确实参考了吴支奇的形象,但他是孙悟空原型的可能性也很小。
更何况,在四大名著《西游记》中,孙悟空救出被黄梅王绑架的唐僧时,曾向“南方部洲盱眙山大圣王菩萨”求救。 书中吴承恩借用功德曹操的话告诉孙悟空,这位菩萨曾经降伏过“水母女王”,能力很强。 后来,孙悟空去盱眙山救兵,遇见了传说中的天王菩萨。 国王菩萨也对孙悟空说道:“你今天所做的事情,是因为佛教的兴盛,所以我应该亲自去那里。不过,现在是初夏,淮河水涨,水涨船高。”水猿大圣已招入,水一进来,立刻,只怕我走后,他会趁机变得顽固,无药可救。现在,由我弟子带领四将与你助阵,炼魔降魔。”
显然,吴承恩饰演的孙悟空绝对不可能与“水猴大圣”、“水母娘娘”吴支奇是同一人物。
如果鲁迅的观点有问题,那么胡适的观点就一定正确吗?
事实上,胡适的观点参考了俄罗斯冯斯塔尔男爵的猜想。 冈和泰是20世纪初著名的汉学家、梵文学者。 为了学习梵文,胡适、陈寅恪、赵元任、王允武、唐用通、吴宓、季羡林等都拜他为师。
冈和泰认为,吴承恩《西游记》的故事与许多希腊、印度和西方神话故事有相似之处。 它是作者经过各种神话的传播和演变,提取、总结相关信息而形成的完整的神话体系。 也就是说,在吴承恩写《西游记》之前,西游记的故事就已经为世人所熟知。
在纲和泰的指导下,胡适很快找到了一本宋代小说,名叫《大唐藏经诗》。 这部神话小说的作者首次将玄奘西行的旅程写成虚构的神话,并为他配备了以猕猴的形式出现的“行猴者”,一路保护他。 在介绍“猴行者”的章节中,为了突出其形象,作者还给“猴行者”起了一个绰号——花果山紫云洞八万四千只铜头铁额猕猴王,并介绍了猕猴。 国王在见到玄奘之前,因偷了王母娘娘的蟠桃,被上天送到了“花果山紫云洞”。
▲孙悟空正准备偷偷吃蟠桃。来源:影视剧照
胡适认为,章节开头吴承恩带领孙悟空来到花果山水帘洞绝非偶然。 这个想法很可能是他读了《唐三藏诗》后,为了避免与前人的著作重复而发明的。 《花果山水帘洞》将延续孙悟空的传奇。
另外,行者在《大唐藏经诗》中数出“八万四千”也不是无稽之谈。 胡适验证,在佛教观念中,八万四千常用来表示大虚数,如八万四千法门、八万四千佛、八万四千劫等。因此,他坚信:如果说猴行者与佛教有某种必然的联系,那么“孙悟空”这一神通广大的猴子的形象原型也必定来自于印度神猴。
无独有偶,在印度最早的史诗《罗摩衍那》中,确实有关于哈努曼()的记载,这是一只拥有无边力量的印度神猴。 哈努曼是风神的儿子。 他脸色红润,脖子短而粗,浑身长满白色的皮毛。 他有炽热的金色眼睛,四张脸,八只手,还有一条又长又粗的巨大尾巴。 他就像中国神话中的“哪里”。 “渣+孙悟空”的奇美拉。
▲印度挂历中的猴神哈努曼。来源:网络
和孙悟空一样,哈努曼也懂得多种变化,能在云雾中飞翔,一翻筋斗就从印度半岛最南端飞到了斯里兰卡。 而且,从出生那天起,哈奴曼就学会了“大闹天庭”的能力,在天上咆哮,几乎把太阳吞成了仙桃。 只是有印度神王因陀罗的阻挠,才没有惹上 *** 烦。
刚出生的哈努曼经常翻筋斗穿越世界。 有一次,他在飞越兰卡山(斯里兰卡,相传佛陀曾经说法的地方)时,不小心钻进了罗刹女索罗莎的肚子里,把她的肚子撑破了。 在印度神话中,罗刹是各种女妖、魅魔、恶鬼的总称。 有趣的是,吴承恩饰演的孙悟空在营救被女妖拐走的唐僧时,几乎总是要闯入妖腹探知到底发生了什么事。
由于《罗摩衍那》主要讲的是阿约陀王国的罗摩王子(印度大神毗湿奴的化身)拯救妻子的冒险过程,所以在写这个神话的时候,作者也用了一个类似于唐僧渡劫的比喻。 写法为罗摩安排了许多帮手,帮助他渡过难关,“风神之子”哈努曼就是其中之一。
《罗摩衍那》讲述了哈努曼与罗摩相遇的场景:
罗摩失去了妻子悉多,决心报仇,于是向猴王苏格里法寻求帮助。 猴国里有一位将军,名叫哈努曼,是天凤的儿子。 他拥有强大的神通,能够在空中飞行。 他可以一跳从印度跳到锡兰()。 他可以举起喜马拉雅山(现印度尼西亚的马达尔山)并将其背在背上。 他的身躯大如山,高如塔,面容金光闪闪,尾巴极长。 他代表罗摩飞往兰卡,寻找悉多,并为他们转交信物。 他在空中穿梭,监视敌军。
后来,哈努曼保护了罗摩王子,征服了楞伽的敌人,夺回了西塔,并陪伴他们凯旋回到了阿约提王国。 罗摩凯旋归来后,感谢哈努曼的功德,赐予他永生的幸福。 从此,哈努曼获得了“真正的果报”。
虽然哈努曼所取得的“正果”是通往幸福的爱情,但哈努曼是孙悟空原型的观点得到了历史学家陈寅恪的进一步证实。
▲历史学家陈寅恪。来源:网络
陈寅恪也是冈和泰的学生。 陈寅恪通过研究佛经,发现中国古代许多篇章小说都与《敦煌经》中的佛教故事同源。 据此,他推测,这极有可能是佛教传入中国的中国化过程中佛教徒有意为之的举动。 他以另一部佛经《贤愚经》为证,发现“大闹天宫”章节并非只出现在一部印度神话中,奇怪的是,所有记载过“大闹天宫”的印度神话都曾出现过。佛经传入中国,统一完整,流传至今。
由此看来,以胡适为首的“哈奴曼说”似乎是最接近孙悟空原型的猜测。
《看得停不下来的中国史》(2023版)现已上市
每个人都是时代的镜子,新书特价,欢迎购买
但仔细想想,胡适和陈寅恪似乎都没有提到过《罗摩衍那》是何时传入中国的,也没有介绍过《罗摩衍那》在中国的传播。 如果《西游记》的故事在这部史诗传入中国之前就已经在中国成形了,这样的说法岂不是本末倒置?
20世纪50年代以来,胡适关于哈努曼是孙悟空原型的假设遭到学术界的强烈反驳。 古典文学专家吴晓灵在《西游记》和《罗摩衍那》一文中指出,古代中国人知道《罗摩衍那》(),但知道的人并不多。 ; 而且,对《罗摩衍那》故事内容的理解也十分不足。 只不过是从释译文献的夹缝中挤出来的一点点《罗摩衍那》故事片段,删得面目全非。”仅此而已。
历史学家季羡林在《罗摩衍那初探》一书中指出,孙悟空是受多种文化影响的不拘一格的艺术典范。 他认为,孙悟空的形象前期确实借鉴了《罗摩衍那》,但在后期与当地文化融合的过程中,难免会沾染上一些“五支旗”的元素。 因此,与其对孙悟空的形象给出非此即彼的答案,倒不如说“孙悟空”是吴承恩在总结漫长的历史阶段和不同的历史文化后创造的“长生神话”。
▲《罗摩衍那》中的哈努曼。来源:网络
因此,季羡林提出“舞台融合论”后,学者们为“孙悟空”找到了更为现实的原型,比如“石盘陀”、“车凤朝”等。
之一个提出“石盘陀”是孙悟空原型的人是古典文学专家张金池。
张金池在其《西游记》中指出,孙悟空的真实原型应该是《三藏大师传》中记载的玄奘胡弟子石般陀。 原因就在于孙悟空与唐僧、石盘陀与玄奘的关系有太多相似之处。 比如石盘陀是玄奘在西游最艰难的时候收下的之一个弟子,而孙悟空和唐僧的关系正是因为唐僧西游的奇遇而开始的。
另外,敦煌学者段文杰考证,在今甘肃省瓜州县东南约90公里的东千佛洞内,存有两幅“求经图”,描绘的是玄奘西行取经的情景。经文。 壁画中,玄奘身后跟着一个猴形男子,长着毛茸茸的脸,环形的眼睛,鼻孔向前,獠牙外露,这才是真正的石盘陀。
据考证,石盘陀的家乡位于今甘肃省瓜州县锁阳市一带。 唐贞观三年(629年),玄奘西行取经时,途经瓜州,在当地寺庙讲经一个多月。 在此期间,胡人石盘陀受到他的感召,自告奋勇帮助玄奘夜渡葫芦河,突破玉门关,越过五峰,进入新疆。
▲敦煌壁画中的猴子形象就是石盘陀。来源:网络
因为石盘陀是胡僧,而胡僧与“猢狲”音相近。 在宗教思想传播过程中,“唐僧学经,胡僧助”变成了“唐僧学经,法禅助”。 再加上石盘陀姓“石”,外貌酷似猴子,花果山山顶的石蛋“见风化为石猴”的故事自然而然地出现在《西游记》中。
然而,与孙悟空相比,石盘陀却没有面对困难坚持不懈的精神。
玄奘西行时,正值唐朝建国之初,国际关系不稳定,朝廷并没有同意玄奘出境的请求。 然而,为了获得真经,他毅然走上了“偷渡西天”的道路。 当玄奘和石盘陀到达新疆时,他们的“西游”才刚刚开始。 考虑到自己可能会被控非法移民,更何况西域之外的路途一片黯淡,石盘陀退了下去。 他不顾玄奘的阻挠,毅然抛弃了师父,逼迫玄奘与自己划清界限,调转马头一路向东,只留下玄奘一人在沙漠中承受着风沙的折磨,继续前行。艰难地西行。
或许是考虑到石盘陀的恶劣本性,吴承恩在塑造孙悟空形象时,中间多次写到了孙悟空放弃念经的想法,以及唐僧需要念“紧箍咒”的内容。来纠正他的恶行。
虽然没有石盘陀的帮助,玄奘的西行之路充满了困难,但他终于安全了。 贞观十六年(642年),玄奘终于到达了他梦想的取经之地——天竺。 在那里,信仰佛教的戒日王感谢他的辛劳,特意赐给他一份“通关文书”。 从此,玄奘正式出家为僧。
据史料记载,玄奘西行求法,主要从事译经工作。 归唐二十余年,先后翻译大乘经七十五卷、一千三百三十五卷。 这些经文对唐代僧侣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于是,唐代义净、慧日、车凤朝、玄照等高僧继玄奘之后西行取经。
真是巧合啊。 在这些西行僧人中,车凤超的僧号是“悟空”。
据《泾阳县志》记载,车凤朝是北魏鲜卑贵族后裔。 他自幼才华横溢,喜爱中国书籍和法规。 20岁时,他作为随团将军,护送吉宾国(今巴基斯坦和阿富汗之间)的使者返回西域。 此后六年,车凤超随代表团走遍安西、帕米尔高原,最后在吉宾东都犍陀罗病倒。
使团东返当天,车凤超未能康复。 他在犍陀罗养病期间,拜当地“三藏大师”舍利月摩为弟子。 出家为僧,法号达摩,在那烂陀寺学经三年。 此后,学业有成的车凤超开始追随唐代玄奘,游历北中天竺诸国,参访佛舍利,学习梵文。 学经成功后,他发誓东归唐朝。
由于他的经历非常特殊,当车凤朝在贞元六年(790年)回到唐朝时,唐德宗就已经为他安排了住所扬风神途,命车凤朝居住在长安的张京寺,并赐给他他的佛号是“悟空”。 ”。
贞元十六年(800年),高僧圆照在编纂《镇元佛录》时,根据车凤朝在济滨、天竺、安西、河西等地传法的经历,写下了《悟空入珠》,以纪念他。东方的皇帝。 、对中西文化交流的突出贡献。 因此,在日后西游记故事的流传和演变中,“悟空”、“大藏经”、“如珠”等元素都被道听途说地融入到了孙悟空身上。 车凤超虽然不是玄奘弟子,但他的精神却丝毫不逊色于玄奘。 正因如此,吴承恩以此为原型,将其融入到孙悟空的创作中,也是可以理解的。
▲四大名著《西游记》作者吴承恩。来源:网络
自从胡适与鲁迅之论,距离孙悟空原型的讨论,已经过去了整整百年。 虽然还没有定论,但这就像一面镜子,让我们有时看到古老的神话,有时看到真实的历史。
正如《道德经》所说:“道可教,但非道”。 “悟空”实际上就是“悟道”的意思。 真正得道,需要经过九十九、八十一难,转变到“无念”的状态。 “无私”或许才是真正的孙悟空!
完整的文字。 谢谢阅读。 如果喜欢的话记得点赞点击以示鼓励哦~
参考:
【明代】吴承恩:《西游记》,中华书局,2009年
朱自清等:《西南联大文学通论》,天津人民出版社,2022年
季羡林:《罗摩衍那初探》,外国文学出版社,1979年
吴晓玲:《吴晓玲文集》,河北教育出版社,2006年
张金池:《西游记研究》,人民出版社,2019年
张同生:《与“大西域”的文化关系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3年
梅新林等:《中国当代古代文学研究(1949-2009)》,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3年
谢玉冰:《猴神:印度“哈努曼”与中国“孙悟空”故事在泰国的传播》,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7年
董定一:《明清游记小说研究》,南开大学博士论文,2013年
-结尾-
作者丨唐梁金吾
编辑丨艾公子
《看得停不下来的中国史》(2023版)现已上市
每个人都是时代的镜子,新书特价,欢迎购买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作者:admin,转载或复制请以超链接形式并注明出处天心神途传奇手游发布网。
原文地址:《扬风神途 “猴子”从哪里来?》发布于:2024-02-01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