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月初五过后,对于大人来说,新年已经结束了,但孩子们却依然不舍离去,在漫长的等待中热切期盼正月十五的到来。
▲正月十五是个忙碌的日子
正月十五的元宵节,是中国人的狂欢节,立牌楼、挂红灯笼、跳秧歌、表演民间文艺、通宵达旦地舞鱼龙,热闹欢乐。
在这些童年的狂欢记忆中,最温暖的便是家乡的“塔火”。
流传千年的平顶塔火烧
我的家乡山西省平定县,自古以来就有这样一个风俗:每年正月十五,家家户户,无论镇村、贫富,都要筑起、焚烧古老的“塔火”。
▲山西省平定县街头的“棒槌火”
塔火,也叫“旺火”,当地人习惯称之为“棒槌火”。
在村民心目中,筑起塔火是非常神圣的习俗,筑起熊熊燃烧、经久不衰的塔火,是每年正月里家家户户最重要的事。
正月初十以后,人们就开始筑塔火。筑塔火需要熟练的工匠。工匠们用砖、石、泥土在院门前或村口戏台前砌起炉子。炉子高约五六尺,底实,肚大,中空,上尖,形似“佛塔”。
▲山西省平定县街头的“棒槌火”
塔火筑好后,用麦草泥将炉体内外抹平、打磨,再用一根圆长木棍(村民叫木槌,形似擀面杖)沿着炉体砖间预留的缝隙,在炉体的上下部钻出几十个圆形通孔,故称“棒捶火”。
也有人认为,因为炉子从远处看像一把木槌,所以叫“棒槌火”。
正月十四夜晚,点燃炭火,火苗从火孔中窜出,红彤彤的,金黄彤彤的,像火龙喷火,又像一颗璀璨的明珠,给漆黑的夜晚或冰雪覆盖的冬天的人们带来光明和温暖。
正月十六这天,村民有“游百病”的习俗,此时,塔火熊熊,灯火通明如白昼,村民不分老幼,都出门在街头或村道上游历,希望“有病就治,无病就不治”。
▲山西平定民俗:烤鲜花饼
百病巡游时,孩子或晚辈要听从母亲的吩咐,随身携带一个蒸好的枣花糕或馒头,用筷子串起来,趁有塔火时在炉上烤。每炉限烤七个馒头。烤完七炉,共四十九个馒头,就要立即吃掉。不但能治病消灾,还能开阔心胸,增进智力,促进学业有成。
据史料记载,平定烧塔之风始于宋代,其起源可追溯到女娲炼石补天之时。
女娲炼石补天的故事最早见于西汉《淮南子·兰明训·天问训》。书中说,上古时期,水神共工与火神祝融为争夺天位而大战。共工败下阵来,怒击不周山,折断了天柱,西北一大片天塌下来,九州大地龟裂,天火泛滥,野兽猛禽肆虐,人民陷入水深火热之中。
▲ 山西平定街头雕塑《女娲补天》
据世代相传的传说和县志的记载,女娲在补天过程中,发现平定的煤炭是炼石的优良燃料,便在平定的东福山采煤,设灶炼石,补天。
至今,平定县东福山上的娲皇庙内,仍保留着明代陆慎所撰的《福山残灶记》碑刻,碑文记载,女娲补天所用的五色石,就是用当地的煤作燃料炼制而成的。
神话传说当然不值得深究,但神话是古代思想文化的土壤,反映了古人对自然和社会生活的最原始的看法,蕴含了许多原始的哲学和科学的因素。
▲ 女娲补天
神话中的“断天柱”可能是火山爆发、地震灾害所致(据科学考证,平定县东福山在远古时期是火山口),女娲在带领人们抗震救灾过程中,发现了被火山点燃的浅埋煤块,于是便有了“女娲炼石补天”的神话。
从古至今,村民普遍认为“石火补天”是女娲神力所赐,因此每逢元宵之夜,便点起一棒火,意在追随先民烧石补天的壮举,也纪念这位光明女神的功德。
烈火,古代火崇拜的产物
对火的崇拜是普遍的,火祭可能是人类最古老的祭祀活动之一。
▲ 古人的“拜火”
熊熊烈火,本质上是古代拜火习俗的遗留,说起“拜火”,就不能不说“社火”。
“社”是土地之神,“火”是火之神。土地满足了人们的食物需求,火则为人们提供了光明和温暖。《管子·骑马》说“六里方为社”,即六里方为社,社中人们“击鼓歌舞,围火而舞”,故有社火。
基于此,有学者认为,“社火”最本质的含义是民间在春节期间自娱自乐的“热闹繁华”活动,而“旺火”等类似事物的出现,则是“社火”娱乐活动的附庸。换言之,所谓的“旺火”最初只是用来照明取暖的篝火,后来逐渐演变成现在的“塔火”和“棒梃火”。这种观点不能说是错的,但确实有失偏颇。
▲山西“火爆”
在人类历史的进程中,火的影响无疑是巨大的,可以说,人类文明进步的每一步都深深地刻上了火的印记。
古人类凭借原始思维,认为火是“神”,火有“灵”,对这个神灵表示敬畏的更好方式就是举行祭祀、崇拜。因此,祭祀“社”和祭祀“火”在先民心中是同等重要的。
▲山西“火爆”
如今,随着社会的进步发展,人类认知能力的不断提高,祭祀社稷、祭火等仪式逐渐加入了娱乐元素,成为众多民间娱乐活动之一。
也就是说,“火”,或者简单地说“烈火”,最初是崇拜的核心对象,后来逐渐从主角过渡到配角,成为春节隆重丰富的民间娱乐活动的一个点缀。
古代文学中的大火
烧旺火的习俗历史悠久,最早的史料记载见于南朝宗炎《荆楚岁时记》:“焚草,始自庭火。”这里的“庭火”即是“旺火”的原型。
▲古代“籸盆”
其实《诗经》中有一篇《庭燎》篇,写的是“庭燎之光”,这里的“庭燎”就是指宫中照明用的火把。
后来逐渐演变为“籸盆”,即以麻为燃料的点火火盆,逢年过节时在门外点燃火盆,送别神灵、祭祀寺庙或举办宴席。
很多时候,火盆所用的燃料并不局限于麻,还可以是松柏枝条、柴火、木炭等等,俗称“烧火盆”、“烧松盆”、“忘香”。
▲ 北京天坛的皇家“烧柴炉”
古人用火祭天地的习俗,在很多古代文献中也有记载。如《尔雅·释天》记载:“祭天,谓之焚柴。”《礼记·祭律》记载:“在太坛上焚柴,谓之祭天地。”
庭院生火、烧柴烧火是“旺火”最早的形式,最早有权使用旺火的是王室和贵族家庭。
作为节日期间重要的民俗,火把的发展演变离不开稳定的政治社会形势,而火把之所以至今仍愈演愈烈,是一个传统文化沉淀的过程,各个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因素都发挥着重要作用。
▲ 民间古老的“烧柴”习俗
中国古代的国礼中,有元旦“宫火”的规定。
《后汉书·礼记》载:“正月初一,赐百官筵席,大乐。”刘肇注引蔡植《汉仪》:“正月初一,天子至德阳宫,坐于堂中,群臣百官百官皆来拜见。夷、漠、胡、羌等入贡,皆至天子位前,院中燃火。”
《隋书·礼记》卷四载:“梁元会之礼仪不明,而庭园灯火,文物处处”。
据史料记载,南北朝前后,“焚庭院”的习俗已从宫廷发展到民间,并逐渐演变为村民聚集在自家庭院、门外,或在村落空旷的地方,点燃篝火,以纪念祖先、祭拜神灵、驱邪避灾、祈求平安。
▲山西“火爆”
如山西省寿阳县志记载:“元旦这天,人们挂上‘宜春’二字。鸡鸣时,人们便起床,着装整齐,等候神灵。点上香烛,在庭院中摆上食物,祭祀家中的神灵。烧柴不放爆竹,谓之‘迎神’。”
明清时期燃火神途,火已盛行,称“旺火”,烧火时间在“上元”前后,虽然有的地方烧柴,有的地方烧煤,但都是用来“祭神祭祖”的。
如山西《大同府志》记载:“元旦之日,燃炭堆于门前,如宝塔般,谓之‘旺火’。”又有“自元宵节前一日起,满城张灯结彩,县城四条大街尤为繁华。”山西《平阳府志》记载:“元旦之日,人们早起,焚柏叶或捆柴,谓之‘兴旺火’,并摆设祭品、酒果,以祭祀神灵、祖先。”
炭火的出现
最初的熊熊烈火,无论叫什么,所用的燃料,不管是松柏麻柴,都是木材。直到现在,很多地区仍有过年时在火盆里焚烧松柏、桃杏树枝的习俗。
▲山西平定产优质无烟煤
烧大火的习俗分布很广,几乎遍布全国各地,尤其是山西,因为山西盛产煤炭,而煤炭的作用自古以来就渗透到风俗民俗中,为烧大火习俗的悠久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山西是世界闻名的煤乡,全省国土面积15.7平方公里,其中5.7平方公里含煤,占近40%,全省118个县级行政区中,94个县有地下煤,91个县有煤矿,煤炭储量占全国的30%。
山西最早关于煤炭的记载见于先秦经典《山海经·北山》:“孟门山”、“本门山”、“其下多聂石”,聂石即指煤炭。据考证,孟门山和本门山均在山西南部。
▲ 先秦经典《山海经》
北魏郦道元《水经注》记载:“水发于霍山东溪,出山而东北,山上有煤,火热如炭。”“霍山东溪”即今大同矿区口泉沟,说明北魏时期大同已发现煤炭。
唐朝时,日本僧人圆仁在进长安途中,看到太原附近普遍用煤做饭:“城西三四里,有石山,名曰金山,山上到处都是煤,州里四面八方的人,都来烧煤做饭,火势十分猛烈。”
到了宋代,煤炭已成为冶炼、烧石灰、烧砖、制陶、酿酒等行业的重要能源。这些行业对煤炭的巨大需求,导致“以煤为生”的家庭逐渐增多。《宋史·食货志》记载:“铁、煤,以河东为最。”
▲山西“火爆”
金朝灭亡北宋后,山西成为煤炭主要产区,煤炭使用十分普遍,据史料记载,平定县境内遍布煤矿。
明清时期,山西各地采煤业十分兴盛,“车船相推”、“路边终日人头攒动”,煤炭运往陕西、河南、河北、内蒙古等地区,如果供应不及时,这些地方的居民就会“空等无望,惊慌失措”。
正是因为山西各地大规模兴起煤炭开采,才出现了我们现在看到的炭火。因此,山西炭火史,就是一部山西煤炭开采和利用史。
从禁火
随着时代变迁和经济发展,火种越来越多,能源消耗、环境污染等问题日益突出,如今山西大部分地区已普遍禁止焚烧火种。
▲山西平定棒槌火“烤花饼”习俗
那熊熊烈火历经千百年的演变而存留至今,承载着山西人民的美好愿望和对幸福的向往,作为中国原生态文化的真实写照,根植于人们心中,体现了人们追求发展、追求和谐的心理需求,是中华文明千百年发展的外在体现,是中华民族兴旺发达的坚实力量。
每逢节日,村里家家户户都要在门外的院子里点起一小堆篝火,通过直冲云霄的火焰与天上人间的神灵沟通,以求得神的庇佑,保佑家人平安,确保五谷丰登。
元宵之夜,村民们围着熊熊的篝火,举行放鞭炮、游病、赏花灯、跳秧歌、踩高跷等丰富多彩的活动,实质上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友好交流与沟通。
▲山西“塔火”
民俗风情体现了一个民族文化的共性,表达了一个民族的共同心理意愿,只有在民俗文化中才能更大程度地体现一个民族的文化精髓、文化基因。
长期以来,人们根据时令、节气来安排生产生活,并按照千百年来的习俗举行祭祀、祈祷、庆祝、婚丧、迎送、娱乐等各种仪式和活动。这些丰富多彩的习俗不仅使人们的生活充满情趣和活力,更重要的是能够满足人们文化心理的“期待”、“回味”和“回报”。
▲ 民间烟花
当今人们常常感叹精神归属感的丧失,这是因为随着外来思想的不断融入,我国的传统文化、民间信仰越来越丧失自身的土壤,失去了原有的社会整合作用和行为规范作用。
保存我们民族的文化传统,抵御外来文化的侵略;发掘我们民族的民间信仰,记录人们的生活历史,是一个永远不会过时的严肃课题。(张文平)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作者:admin,转载或复制请以超链接形式并注明出处天心神途传奇手游发布网。
原文地址:《山西平定春节习俗“棒捶火”的前世今生》发布于:2024-09-26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