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文言之美
流芳千年
言
《桃花源记》
陶渊明
【原文】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作者介绍】
陶渊明,名潜,字元亮,号五柳先生。陶渊明生活在东晋的分裂崩亡时期和晋末的换代之际,社会矛盾尖锐桃花源记,兵荒马乱,民不聊生。陶渊明弃彭泽令回家十六年之后的57岁,写下《桃花源记》,将万般忧伤压于心底,于笔尖化千树桃花昭示未来,文字不骄不躁,不偏不激,于淡淡的叙事中,铺排出热烈的政治理想。而《桃花源记》里的故事味儿也耐人寻味。
【译文】
东晋太元(公元376-396)年间,武陵有个人以捕鱼为生。有一天他沿着溪水划船而行,忘记了路有多远?忽然遇到一片桃花林,在小溪两岸的几百步之内,中间没有其它树木,花草鲜嫩美丽,地上的落花繁多交杂,渔人对此感到非常诧异。他继续往前走,想要走到林子的尽头。
桃花林的尽头就是溪水的源头,渔人发现了一座小山,山上有个小洞口,洞子里面隐隐约约透着点光亮。渔人便下了船,从洞口走了进去。最开始非常狭窄,只能容得下一人通过。又行走了几十步,突然变得明亮开阔了。渔人眼前这片土地平坦宽广,房屋排列得非常整齐,还有肥沃的田地、美丽的池塘,以及桑树、竹子这类的植物。田间小路四通八达,鸡鸣狗吠的声音此起彼伏。人们在田间来来往往耕种劳动,男女的穿戴全都与桃花源以外的人一样。老年人和小孩儿,都怡然并自得其乐。
这里的人看见了渔人,感觉非常惊讶,问他是从哪里来的。渔人都一一作了回答。这里的人便邀请他到家中做客,摆了酒、杀了鸡用来款待他。村里面的其他人听说来了这么一个人,全都来打听消息。他们自己说他们的先祖是为了躲避秦朝时期的战乱,率领妻儿乡邻们来到这个与世隔绝的地方,从此他们再没有人出去了,所以和外面的人隔绝了一切往来。村里的人问渔人现如今是什么朝代,他们不知道有汉朝,更不用说魏、晋两朝了。渔人把自己知道的所有事都一一说了出来,村民们听了都感叹惋惜。其余的人各自又把渔人邀请到自己的家中,都拿出自己的美酒佳肴来款待他。渔人停留了几日后,就向村里的人告辞。村里的人告诉他:“这里的情况不值得对外面的人说啊。”
渔人出来之后,找到了自己的船,就沿着来时的路回去,处处都做了记号。他到了郡城武陵,就去拜见太守,说了自己的这番经历。太守立即派遣人员跟随他前往,寻找渔人先前作的记号,最终迷路了,后来再也找不到通往桃花源的路了。
南阳有个叫刘子骥的人,是一个高尚的读书人,他听到了这个消息,非常愉快地计划着前往桃花源。但没有实现,不久后就病死了,后来就再也没有探访桃花源的人了。
【赏析】
一、景色美
未进桃源之时,已见桃源的神秘色彩。文中写到“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源外,小溪边,溪流两岸长达数百步的桃花,正争芳吐蕊,散发着幽幽的香气;芳草萋萋,碧绿如茵;微风吹过,落花纷纷,洋洋洒洒,如梦如幻。桃林景色的描写宛如仙境,为后文描写桃花源渲染了气氛,作了铺垫。真可谓是“曲径通幽”。未进桃源已让人“心醉之,神迷之”。
进入桃源,则让人心旷神怡,豁然开朗。文中写到“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源内,土地平坦开阔,房屋整齐和谐,桑榆婆娑,翠竹摇曳。村外田野,小路错落有致;村内小院,炊烟袅袅,犬吠鸡鸣。这与诗人在《归园田居》诗中所描绘的“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巅”的景物和气氛多么相似。
桃花源,没有尘世的喧嚣,一片宁静,不禁让人“心驰之,神往之”。
二、生活美
地广物丰的桃花源,享有和平宁静的生活。文中写到“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作者为我们描绘了一个无君权,无王税,没有当时现实生活中的动乱和灾难,“不知有汉,无论魏晋”,人人自耕而食,怡然自乐的理想世界。可以想见,朝霞东升,田畔陇亩之中,桃源人正洋溢着喜悦,挥洒着汗水;夕阳西下,荷锄的人们披着金晖走在田埂上,留下一条条忽大忽小的身影。
富足的生活使他们“上足以事父母,下足以蓄妻子”。老有所养,少有所依,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这又与诗人在《移居》诗中所写“务农各自归,闲暇辄相思,相思则披衣,言笑无厌时”是一致的。
当然,这种理想的境界在当时现实中是不存在的,只是作者不满现实的一种精神寄托。但诗人勾画的恬静快乐的生活图景令人“心旷之,神怡之”。
三、人情美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天地灵秀的桃花源滋养了古朴淳厚的桃源人。文中写到“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
桃源人自秦时为了避战乱来到了这里,岁月悠悠,他们已在此繁衍生息了数百年。武陵人的到来,对他们来说,无异于天外来客。这个武陵人的到来会不会打破他们和平宁静幸福的生活呢?桃源人没有多想。嘘寒问暖之后,便是盛情的款待。“便要还家”足见桃源人的热情好客,“设酒杀鸡作食”足见桃源人的大方知礼,“咸来问讯”足见桃源人的古道热肠,“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足见桃源人的淳厚真诚。他们把武陵人尊为上宾。试想,这个武陵的渔人在桃源外的生活是何等的艰辛!他终日饱尝的是统治者的剥削压迫,长期的劳作和频繁的战乱。至善至淳的桃源人让他享受到了以前所不曾有的生活,他有些“乐不思蜀”了,停数日才辞去。
桃源中人与人之间的和睦不是靠一种制度,一种权利,而是一种自然的亲和,桃源人对一个陌生人的善待,超越了亲情友情。折射出善良纯正的人性光辉。让人“心悦之,诚服之”。
四、缺憾美
美轮美奂的桃花源,随着武陵人的离去,也悄悄的隐去了。尽管渔人去时“处处志之”,却“遂迷,不复得路”,就连好游山泽的高士刘子骥也无法一睹胜境,以至“后遂无问津者”。
桃花源正像诗经《蒹葭》中可望而不可及的“所谓伊人”,让人苦苦追寻。人们不禁要问:桃花源,你到底在哪里?其实,桃花源在作者的心里,在作者的精神里。
桃花源寄托着作者对美好宁静生活的追求。作者梦萦魂牵的桃源情结,引领了无数文人墨客的情怀。这种失不复得的遗憾,正是本文的魅力所在。桃花源让人“心思之,意念之”。
……
掩卷沉思,令人频频颔首。桃源之美平淡而隽永,可谓美不胜收。
斯人虽已逝,美境却常新。
【原文回答】
1.渔人是怎么发现桃花林的?
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
2.作者怎样描写桃花林的自然景色的?
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风景优美)
3.渔人是如何进入桃花源的?
复前行,欲穷其林。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曲折、隐蔽、幽深)
4.渔人入山后,看到了怎样的图景?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环境优美宁静、生活安乐幸福)
5.桃花源中的人是如何对待这位不速之客的?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民风淳朴、热情好客)
6.渔人一一为具言所闻,桃源人为什么“皆叹惋”?
桃源外的世界如此动乱,黑暗;桃源外的人不能过上安定和平的生活。
7.渔人是如何离开桃花源的?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
暗示这个地方不存在。增强故事曲折和传奇色彩。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作者:admin,转载或复制请以超链接形式并注明出处天心神途传奇手游发布网。
原文地址:《《桃花源记》文言文赏析》发布于:2023-12-26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