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千多年前的东晋王朝,有个著名诗人叫陶渊明,因为不满当时朝廷腐败、官场倾轧,他在三十岁时辞去官职,隐居山林,种田为生。

在归隐期间,陶渊明创作了许多优秀的诗文流传至今,《桃花源记》便是其中的名篇之一。

《桃花源记》讲述了东晋太元年间,武陵一位渔夫的奇遇:

这位渔夫某次出门捕鱼时,不知不觉来到一个陌生的地方,被两岸绵延数百里、美丽的桃花林惊呆。

他划船沿溪而行,在小溪的尽头下了船,钻过一个山洞,竟然到了世外桃源。

这里的人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无论男女老幼,都怡然自乐。

他们的祖先为躲避秦朝的战乱来到此地,就再也没离开过。

桃源里的人盛情款待了渔夫,渔夫回家后,将此事告知当地太守。

但无论是太守派人寻找,还是后来的名士想寻求这个世外桃源,都再也没有找到。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

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陶渊明的《桃花源记》,神秘悠然、岁月静好,成了后世文人墨客追逐向往的理想国。

其中,唐代“草圣”张旭受到启发,用陶渊明笔下桃花溪的意境,创作了一首诗,被赞誉为:短短四句,抵得上一篇《桃花源记》。

他的诗真有这么大的魅力吗?我们一起来看一看。

桃花溪

唐·张旭

隐隐飞桥隔野烟,

石矶西畔问渔船。

桃花尽日随流水,

洞在清溪何处边?

此诗就像一幅写意画,清远含蓄,意蕴悠长,耐人寻味,富含哲理:

桃花的景象,非常美。

桃花溪边,暮春时节,落英缤纷里,诗人透过云烟缭绕,看见有座横跨山溪的长长的桥,忽隐忽现,似有若无,好像进入了仙境。

幽深、神秘里,诗人好像来到陶渊明笔下的那个世外桃源。

忽然,在嶙峋的岩石旁,落花翩翩的溪水上,一艘渔船轻摇而近。

伫立在旁边,诗人不由得恍惚了,这渔人莫非就是当年进入桃花源中的武陵人?

于是,一句询问脱口而出:

“我每天只见到这片片桃花瓣,随着清澈的溪水飘浮而去,却不知那神秘而美好的世外桃花源在这清溪的哪一处?”

空灵、优美、神秘的画意,跃然纸上,让人感觉生活的美好。

张旭是一个多面手,不止书法了得,诗歌创作也同样是高手。

他的诗歌,意境的美妙,气韵的流溢,构思的奇特,视角的独到,胸襟的舒展,情景的交融桃花源记,编织成其诗歌的鲜明特色。

诗首句写诗人远观之景,引人入胜:氤氲朦胧的雾气,若隐若现的高桥,眼前的景色好像笼罩着一层神秘的面纱,幽静深远,如入仙境。

其中,一个简单的“隔”字,将野烟和飞桥联系起来,使动态的野烟和静态的飞桥相映成趣,颇具画意。

诗第二句写近景:大块岩石凸出溪面,一条渔船轻轻飘荡在清澈的小溪里,这景色清新明丽,让人愉快。

句中的“问”字,将人物拉进画面,诗人似乎把眼前的渔人当成了《桃花源记》中的武陵渔人,于是有了天真烂漫的发问:“桃花尽日随流水,洞在清溪何处边?”

这一问,真是问得入心。

想到最理想的去处,却找不到通向那里的路径。

向往美好,走向美好,在这个过程中,狂颠的张旭也有过清醒,有过深思,有过追寻,有过迷惘。

谁又能给出确切的答案呢?

这两句的设问,问出了象外之境、味外之旨、弦外之音,真是难得的诗中逸品。

清人说得好:四句抵得上一篇《桃花源记》,这首诗,表面上写出了作者对桃花源的急切向往,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实则是聪明的作者委婉地告诉世人:

桃花源是虚无缥缈的“野烟”所在,在现实世界里是找不到的,以景抒情,情蓄景中,趣在墨外,其悠悠诗情,绕梁不绝,令人叹服。

这首诗带给你什么样的特殊感触,写在评论区告诉大家吧!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作者:admin,转载或复制请以超链接形式并注明出处天心神途传奇手游发布网

原文地址:《一首诗,短短4句,却抵得上一篇《桃花源记》,耐人寻味,富含哲理》发布于:2024-01-28

发表评论

表情:
验证码
评论列表 (暂无评论,24人围观)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