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桃花源"由来已久。从陶渊明《桃花源记》来看,"桃花源"说的是传说中的仙境,故事自武陵地区的渔人"忽逢"桃花林开始,被"落英缤纷"的绝美景致所吸引,后来进入仙境的情节。

然而,中国山水画自从唐宋以来逐渐发展成熟以来,有不少的山水画都建立在"桃花流水"般的理想景致当中,其中不乏有一些技法层面比较出色的绘画作品流传下来。

一、文字中的"桃花源"(1)《桃花源记》

最早将"桃花源"传说以文字记载下来的是陶渊明的《桃花源记》这篇文章。故事本身主要由四个重要情节组成,分别是渔人"忽逢桃花林";"舍船而入"之后发现"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的村庄;村中人"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最后渔人离去,未遵守承诺,告知郡守搜寻。

《桃花源记》故事情节

文字中记载的"桃花源",带给我们悬疑感和新鲜感,四个主要情节各有自身的吸引力。陶渊明对渔人所报道的桃花源故事,不仅作出了文学性的结构处理,同时也进行了中国文学史上的之一次"桃花源"意象的完整诠释。

(2)《桃花源诗》

陶渊明在《桃花源诗》中表达了他是以神仙故事来处理"桃花源"的,看似表现的是平凡的田园生活,却处处隐喻着各种"超凡"的境界。

陶渊明在诗中特别说到——"秋熟无王税",实际上表达的是对于"王税"此种政治权利的愤慨。在当时,这种批判时局政治举措的言语是不能够直接说的,往往是通过一些"反语"或者"传说"虚构出来。

我们都知道陶渊明弃官而作《归去来兮辞》,表现出他一生无法摆脱政治干扰的感慨。陶渊明自己憧憬的"无政治"理想,终究仅仅成为了一个理性化的仙境。

“桃花源”景致

(3)《桃花源诗并序》

所谓的"桃花源"不是仅有唯一的版本,后世根据《桃花源诗并序》衍生出众多版本。在《搜神记》、《异苑》、《周地图记》等书中,都有不同版本的记载。值得注意的是,除却那些依赖于文字的版本以外,现在我们还能够发现图绘的"桃花源"版本。

现代图绘的"桃花源"版本

二、图像中的"桃花源"

苏轼认为陶渊明版本的"桃花源"应该要跟现实生活相关,而不是整天云山雾绕地描述仙境。可以说,他是之一位跳出来直接否认"桃花源"仙境、仙人之说的文人。

苏轼

(1)王炳《访赵伯驹桃源图》

伴随着文人领袖苏轼对于"桃花源"人世化的倡导,后来绘画中的"桃花源"便越来越与现实生活相关。比如,由18世纪宫廷画家王炳所画的《访赵伯驹桃源图》,有的传本也被归于画家仇英的名下,是一件仿古式的青绿设色作品,原稿出自于12世纪后期擅长青绿山水的赵伯驹之手。王炳的这件绘画作品,都将人物情节置于用树石隔出的前景之中,与背后各种密实的山石构成了对比。

(传)仇英《桃花源图》

(2)(传)李公麟《归去来辞图》

有趣的是,苏轼朋友圈中的一位文人好友——李公麟,据说他曾经画过《归去来辞图》,现在收藏于美国华盛顿哥伦比亚特区艺术馆的一本传为李公麟所画的《归去来辞图》可以参照。

对比王炳《访赵伯驹桃源图》以及传李公麟的《归去来辞图》,可以发现《访赵伯驹桃源图》中描绘村人筵请渔人到家里酒食的一段,实际出自于《归去来辞图》中的"家居团园"场景。由此可以推想,赵伯驹在创稿的时候,他也多多少少地参考了比他稍早的李公麟等文人画家的名作,这种情况是十分可能出现的。

(传)李公麟《归去来辞图》(局部)

(3)马和之《桃源图卷》

从画中所钤印"晋国奎章"等明代晋王府的印章来看,此"桃花源"图卷虽然归名于南宋初期宫廷画家马和之的名下,但是实际的创作年代在15世纪左右,很有可能是明代宫廷或王府画家所作。

在风格上,此画作末端云气中宫殿的画法,其实与明代前期石芮所画的《轩辕问道图》十分接近。此卷桃花源图,已经基本上不按照陶渊明中的《桃花源记》文本内容了,而是借鉴于南宋宫廷中绘制的《诗经图》,呈现出上古理想化的生活风俗来取代仙境,并赋予了以耕织为主的农村生活寓意。传为仇英版本的《桃花源图》也是如此。

(传)仇英《桃花源图》全卷

(4)王蒙《花溪渔隐》

王蒙创作此件作品时,正值元朝将亡、江南地区陷入动乱之际。画中玉泉的主人虽然依旧坐在舟中垂钓,但是此时的这一情节,已经变成了隐居的符号,寓意着画家希望逃离外界的动乱的感情。

王蒙《花溪渔隐》

玉泉隐所之后的水晶与远山,似乎在暗示着这个理想避世之所,与世隔绝、不得而入。画中的江南隐居图式,是陶渊明版本桃花源世界的当时"化身",将理想中的仙境实地化地表现桃花源记,将现实中的人引入到了虚构的幻境之中。

王蒙《花溪渔隐》局部

三、桃花源头的"实地化"演变

(1)一开始,由于陶渊明的影响,湖南省的武陵被认定为桃花源的源头,唐代时候的许多文人已经热衷于实地探访考察了,武陵也成为了当时的旅游胜地。

武陵地区的“桃花源”

(2)后来,大约到了12世纪,中国许多地区出现了"名胜景区",大多都打着"桃花源"的噱头。比如,南岳衡山的云密峰便有“桃花源”。

南岳衡山的云密峰“”桃花源”

(3)再后来,浙江天台、镇江茅山等地都"世以比桃源"。镇江茅山的"华阳洞"也因为自身山洞形状奇特,被许多人比附为进入桃花源的洞口。

镇江茅山的"华阳洞"

(4)到了14世纪的时候,桃花源逐渐进入了上层人士修造的园林之中。大约与王蒙同时代的江南名士——杨维桢,便曾经为他的好朋友松江友人陈衡父、昆山富豪顾英的园林,专门写过《小桃源记》,来借以宣扬富绅阶层所营造的庭园之美与隐居理想。

园林式“桃花源”

四、总结:图像与文本中"桃花源"的不同

自从中国的八世纪左右开始,"桃花源"文本便与"桃源图"图像构成了紧密的联系。不过,"桃花源"的文本都是以一种"理想化"的山水形象为基础而开展的"仙境"叙述。"桃源图"图像在自身发展过程中逐渐脱离开文本描述的束缚,慢慢增添出属于自身的特色,变得越来越"人世化"与"实地化"。

你心中的“桃花源”是怎样的呢?欢迎在评论区点赞留言!

你心中的“桃花源”是怎样的呢?欢迎在评论区点赞留言!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作者:admin,转载或复制请以超链接形式并注明出处天心神途传奇手游发布网

原文地址:《图说中国式桃花源的演变,深度解析图像与文本之间存在的区别》发布于:2024-02-01

发表评论

表情:
验证码
评论列表 (暂无评论,25人围观)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